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业全线通车,一建公路重点,从兰州到重庆的车程从22小时缩短到了6个小时。这850公里的里程实现了铁路历史的大跨越,创造了铁路建设又一个彪炳千秋的奇迹,其中的胡麻岭隧道更是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这个曾经“吓跑”德国专家的隧道,究竟有多难?

  100多年前被孙中山写进《建国方略》里的兰渝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其中胡麻岭隧道是兰渝铁路极高风险隧道的典型代表。

  兰渝铁路开工时,人们并没有把这条隧道当作“拦路虎”。但是很快,它就让中国和世界隧道界明白了什么叫“恐怖”。

  胡麻岭隧道从2009年3月进场施工以来,历时8年多时间。前3年,隧道掘进顺利,每个月掘进近百米。到了2011年8月19日,隧道施工突然遇到一种极其罕见的地层,涌出的泥砂如泥石流一样淹没了已修好的隧道,此后的日子如同噩梦。

  “在豆腐脑打洞”

  这种罕见的地层共有3480米,地质学名称叫“第三系富水粉细砂”。测量发现,每立方米富水粉细砂中,含砂76%,含水24%。它刚挖出来时呈固体状,能立得住,随后,先是像出汗一样渗水,一会顶部开始坍落,再过一会底部开始滑动,当富水粉细砂体量足够大时,便形成涌动的流砂,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在这种条件下打隧道,被形象地比喻为“在豆腐脑打洞”,任何现代化机械都无计可施,整个施工如同“拉锯战”,掘进,淹没,再掘进,进度变得异常缓慢。

  “吓跑”国外专家

  德国专家曾自带设备和施工团队到胡麻岭应战,试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撤离时认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隧道”。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卡罗斯曾两次到施工现场调研,国内外院士和专家曾先后38批次来现场分析指导,认定胡麻岭隧道地质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

  多种工法轮流上阵

  为解决胡麻岭隧道面临的难题,中国铁路总公司高度重视,牵头成立了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兰渝铁路公司、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组成的“五位一体”重难点工程现场工作组,统一协调指挥,共同会商、攻关、推进隧道建设工作。曾先后邀请了多位国内外隧道界顶尖专家、院士现场踏勘,实地研究施工方案,调研比较了盾构、冷冻、插板机、预切槽机工艺,试验了CD、CRD、双侧壁导坑、双导洞超前、水平旋喷、降水、注浆等工艺工法,总结出了“先进行超前降水,然后在掌子面进行帷幕注浆加固,最后进行开挖作业”的一套成熟的施工方法,有效解决了隧道易溜塌、突涌、施工进度缓慢等问题,确保了隧道顺利贯通。

  兰渝铁路

  兰渝铁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合资建设,总投资829.16亿元,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兰渝铁路计划建设工期6年,后因资金链断裂和甘肃段地质问题,建设总工期延至9年,全线于2017年9月29日开通。兰渝铁路与渝贵铁路、西成铁路实现了无缝对接,重庆与贵阳、西安实现铁路动车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