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业调查深度不足,现场未调查清楚,公路设计资质,基础资料收集不足

  2 路基设计应建立在工程类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但设计对当地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重视不足。

  3 路基设计与总体设计缺乏呼应与反馈

  路基设计过分服从路线总体,所拟平、纵、横设计对路基工程有可能考虑不周,导致工程处理难度加大或增加不必要的建设投资。如有些平面线位局部调整可避免地质灾害或高边坡或高支挡工程;有些路段纵面适当调整可减少排水困难或减少地基处理费用;有些傍山沿溪路段的半填挖路基上边坡不稳、下路堤受冲刷,则可通过平面线位横向微调,避免路基的“上吐下泻”。

  路基设计与桥隧构造物的布设协调不够。桥台、隧道洞口选择有时过多考虑造价的因素,导致洞门外路基、桥头路基设计难度大,甚至遗留工程质量隐患。高路堤与高架桥、深路堑与隧道的比选过分强调经济性或不论地质条件如何,统一按某一高度值来确定路桥、堑隧方案分界,往往会与实际产生很大的偏差,或诱发地质灾害、或过多增加工程投资。

  路基与周边环境、景观不协调。平原区土地资源匮乏,取土困难,东南沿海地区软土广泛分布,高路堤不仅经济性差,与周边的田园景观环境也极不协调;路基高度在总体设计时应统筹考虑。山区高填、深挖对自然的破坏极为严重。

  4 路堤设计:

  路堤高度的确定过于考虑某一因素,如考虑强度与稳定性要求可能会使得路基平均填土高度偏高;如考虑节约用地,减少取土及地基处理费用,采用低路堤可能会带来社会方面问题,如通道设置困难等。因此,路堤高度应结合现场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通过比选后确定,切忌片面追、跟而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路堤边坡坡率的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标准全线采用”。对低路堤边坡坡率应尽可能缓,以利绿化和路侧安全;戈壁荒漠区路堤填料丰富也应采用缓边坡;互通式立交区内侧边坡可根据人造地形的要求设置。

  对斜坡路堤常见病害重视不够,大多未进行逐段特殊设计。

  5 路堑设计

  对路堑的路床设计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土质路堑及软弱岩石路堑,路床应进行重点设计。路堑边坡坡率的确定过于标准化,依赖“规范”的参考值,对松散、破碎岩质边坡及结构面不利于边坡稳定的路堑边坡未进行特殊设计。

  路堑边坡设计呆板、教条,坡口线形生硬,挖方段端部过渡段处理不圆滑,有刀切斧砍之嫌。有些浅挖方段增加挖方量不大,完全可以采取缓边坡减少防护,并利于绿化。对深路堑特别是岩质深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不足,尤其是不利构造面的影响,简单以高低确定加固防护。

  6 路基路面排水

  对排水构造物尺寸确定过于依靠经验值。如填方段排水沟断面尺寸偏大;挖方段边坡尺寸从上游至出口均为一个尺寸等等。排水构造物断面型式多采用矩形、梯形,生硬、不圆顺,建议多采用弧形、U型等;排水构造物铺砌采用刚性铺砌过多,凡适合草皮生长地区,草皮铺砌应作为首选方案,在草皮不足以防止冲刷的路段,才可用刚性材料铺砌。

  截水沟设计没有结合地形,未单独进行平、纵面设计,也没有进行现场核对。仅是坡口以外5米!各类排水设施的衔接设计问题较多,或位置不当、或方式不当。

  7 防护工程

  1、坡面防护尽管大多考虑了生物防护,但坡面土及植物选型等考虑不够细致,以致于业主在实施过程中要求重新设计

  2、支挡结构类型过于老化,如多采用圬工挡土墙等。而轻型结构、框架结构(可填土绿化)等新型结构采用偏少。

  3、防护工程设计过于呆板,多为刚性防护,端部处理与周边地形也不协调。

  4、防护工程背后的排水处理不当,导致泄水孔失效、墙背土体受水侵蚀,致使防护工程失稳、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