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范JTG D50-2017与

  旧规范JTG D50-2006的主要变化

  1、明确了路面结构层和功能层的概念。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路面结构层里没有垫层这一说法,路面结构层就由三部分组成:面层、基层和底基层。以前一直说的垫层,可归为功能层或路基处置层。

  2、设计引入可靠度设计方法。

  3、调整了交通荷载等级的划分方法,用设计年限内累计的大客车和货车交通量来确定。

  4、标准轴载依然为单轴双轮100KN。但是轴载换算方法进行了很大调整。

  5、最大的变动是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摈弃了使用几十年的设计弯沉。设计指标采用了与路面使用性能相关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开裂、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等。

  不同的路面结构类型,设计指标不同,比如对于常见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为半刚性基层疲劳开裂和沥青面层永久变形。这是和不同的结构类型的力学特性相关的,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面层主要受压力,当然就不会出现疲劳开裂,所以没有必要验算面层了。具体验算时,计算各结构层疲劳寿命不能小于承受的累计当量轴次。

  弯沉作为设计指标取消了,但是在路基和路面交(竣)工验收时,要检测验收弯沉。

  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而言,不是设计指标,但它是路基的设计指标,这就跟路基设计规范统一起来了。

  6、4.1.4条明确指明: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与其他材料层间应设置封层。4.6.3条又说: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层与沥青结合料结构层之间宜设置封层。“应”和“宜”?为何两个条文用词前后不统一呢?

  7、沥青路面结构类型调整为四种: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粒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结合料类基层沥青路面(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水泥砼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这是按照基层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如果再考虑底基层类型,那种类更多。

  8、4.4.4条:无机结合料稳定层与沥青结合料材料层间可设置级配碎石、半开级配或开级配沥青碎石。两层之间设置级配碎石,就是以前说的倒装结构,印象中成功的不多,为何这次规范里多次提出呢?

  9、基层材料的厚度,规范里提出要根据最大公称粒径来确定最小压实厚度。

  10、不同交通等级提出了不同的粘层材料要求。

  11、材料设计参数的确定,分为三个水平。大部分设计单位肯定采用水平三。

  12、5.2.2条对路基顶面回弹模量提出了要求,这与路基设计规范的3.2.4条对应了起来。这个回弹模量是路基平衡湿度状态下的动模量。

  13、路面结构计算时,粒料类的模量采用回弹模量乘以湿度调整系数,湿度调整系数1.6-2.0,具体取多少,规范里没明说。

  14、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跟《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统一了起来,最大强度可达到7Mpa。路面结构计算时,其参数为弯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弹性模量需要乘以系数0.5。

  15、5.5.4条明确提出了沥青面层各层的最大公称粒径要求,

  16、增加了沥青混合料贯入强度要求。这是针对车辙的。

  17、路面结构计算时,沥青层的参数是动态压缩模量。

  18、对于改建路面,如果原路面破坏严重,原路面作为路基,计算其顶面当量回弹模量,老路面不用进行结构验算;如果原路面破损不严重,要求对新路面和老路面都进行结构验算,如果加铺层还有基层,那么新老路面怎么进行结构验算呢?

  19、路面结构验算中,各结构层的疲劳开裂验算和路基顶面竖向压应变验算,在没有实验基础上利用经验参数都可以计算。但是沥青混合料层的永久变形验算,必须要做车辙试验,这是大部分设计单位无法做到的,这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