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隧道平面:长度大于500m的隧道应采用分离式双洞布置,连拱隧道长度一般宜控制在300m以内,小净距隧道长度一般宜控制在500~750m以内。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分离隧道双洞可采用不平行布置的方式,以解决洞外占地和洞内间距的矛盾。必要时,洞口段可采用不小于6m的小净距,并应避免洞口隧道连拱。缓和曲线内曲率不断变化,不宜视为线形一致;对长、特长隧道的进口路段和出口上坡路段,当线路平、纵指标调整会导致工程规模增加较大时,洞内外接线可采用缓和曲线或直线与缓和曲线、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组合线形。但应在洞口内外线形诱导和光过渡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采用连续长直线或大半径曲线的长隧道和特长隧道的出洞方向应避免在洞口接与洞内运行速度反差较大的小半径曲线,相邻平曲线半径不宜大于2倍。

  隧道内不宜采用S形曲线。必须设置时,应避免如下情况:

  *洞口应避免设置于反向S形曲线的拐点或附近;

  *应避免纵断面线形的变坡点与S形平曲线拐点相重合;

  *应避免凸形竖曲线的顶点位于S形曲线的拐点;

  *应避免S形曲线拐点与凹形竖曲线组合。

  2 隧道内轮廊:长度小于3km且通风方式采用纵向射流通风或自然通风的隧道,在设计速度相同的一条公路上宜采用相同的隧道内轮廓。当隧道长度大于3km时,结合通风方案及设备选型需要尺寸,可采用不同的内轮廓。隧道内轮廓尺寸宜在满足结构受力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性。对两车道隧道,当设计速度80km/h时,拱部宜采用单心半圆,当设计速度100~120km/h 时,宜结合具体情况对单心半圆或三心圆型式进行比较选择。对三车道隧道和紧急停车带段隧道,拱部宜采用三心圆型式。

  当设置大于2%的超高时,一般以绕车行道中心线旋转为宜,当不影响内轮廓时,也可采用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的方式。桥隧相连、超高值较大的隧道,当限界旋转引起内轮廓需加大时,宜采用隧道整体旋转的方式;隧道顶部设置排烟道时,排烟道内轮廓尺寸应满足设备安装、运营维护、施工空间的需要。拱顶排烟道高度不宜小于1.8m。

  车行横通道宜兼作人行疏散通道,内轮廓宽度取1.0m+4.0m+1.0m,限界高度取5.0m。车行横通道间距一般750m。人行横通道限界高2.5m。

  3 隧道支护结构:两车道隧道Ⅳ级围岩稳定性差异较大,初期支护应设置备用格栅钢架,在Ⅳ级围岩偏弱段使用,数量宜按Ⅳ级围岩长度段的30%计列。

  两车道隧道、三车道隧道Ⅴ级围岩段衬砌必须设置仰拱。三车道隧道Ⅳ级围岩段及Ⅲ级围岩较软硬岩段必须设置仰拱。两车道隧道Ⅳ级围岩段一般应设置仰拱。当位于深埋硬岩段,且边墙及墙脚为微风化、围岩完整性好时,可取消仰拱,但对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应予以加强,二次衬砌厚度宜采用40cm。Ⅴ级围岩衬砌初期支护宜设置钢架,当隧道基底地层软弱,且易发生纵向不均匀沉降时,宜采用格栅钢架。Ⅳ级围岩衬砌初期支护宜采用格栅钢架。

  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参数应经工程类比、计算分析综合确定,一般可参照分离式独立双洞隧道的设计支护参数作相应的加强。对两车道隧道,当中夹岩柱厚度大于12m且位于较完整硬岩中时,可只考虑适当控制爆破参数,先施工与后施工洞错开一定距离等方法处理。

  二次衬砌一次浇筑长度宜6~9m,当必须大于10m采用时,应在长度方向中央,环向设置宽85mm深60mm的三角形凹槽,以减少衬砌后期收缩引起的环向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