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路等级划分的依据是:设计交通量
2.公路分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4.道路几何形状确定的基本依据是:设计速度
6.道路几何形状确定的决定性依据是:设计车辆
7.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8.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道路勘测设计,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
9.设计小时交通量:是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和车道宽度或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
10.设计的依据:取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1.道路建筑界限:又称为净空,由净高和净宽两部分组成。
12.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
13.道路建筑红线宽度:指的是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用地范围。
14.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15.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及其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即72s的行程),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
16.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不小于2V为宜。
17.横向力系数μ:反映了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横向安全,稳定程度的指标。
18.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横向滑移、横向倾覆。
19.横向超高:圆曲线上的路面做成的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
20.为了方便道路横向排水最小超高值应不小于直线路段的路拱横坡值。
21.极限最小半径:指为保证车辆按设计速度安全行驶所规定的的圆曲线半径最小值,它是路线设计中的极限值,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一般不轻易采用。
22.圆曲线半径选择:应与地形相适应,以采用超高值为2%-4%的圆曲线半径为宜。最大圆曲线半径一般不应超过10000m。
23.缓和曲线:指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而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24.回旋线基本公式:A2=rl,(A为回旋线参数,r为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m,l为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m)
2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所考虑的方面: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
26.断链计算:当原路线桩号里程长于地面实际里程时称为短链,反之则为长链。如k3+100=k3+110(短链10),即来向里程(新桩号)=去向里程(老桩号)
27.纵断面: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的立面投影,其中间区域包含地面线和设计线。
28.T(牵引力)与V(行车速度)成反比
29.动力因数:表征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每单位车重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潜在性能。(D增大,T也增大)
30.最大纵坡确定的考虑因素:载重汽车的爬坡性能、公路的通行能力。
31.最小坡长限制:通常规定以汽车按设计速度行驶9-15s为宜。
32.最大坡长限制:在陡坡路段。
33.设置最小纵坡的原因:在挖方路段、设置边沟的低填方路段和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为了保证排水,防止水渗入路基而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34.合成坡度:指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所组成的坡度。
35.竖曲线最小半径的限制因素:缓和冲击、时间行程不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
36.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应满足停车视距要求为主。
37.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应满足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前灯照明应有足够的距离、保证跨线桥下行车有足够的视距。
38.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均衡(3)当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4)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39.小偏角(7°以内)平曲线半径一般根据曲线长来确定。
40.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
41.进行视距检查时,应重点检查路线平面上的“暗弯”
42.单交点平曲线复核:测量里程=∑直线长度+∑曲线长度=终点里程-起点里程+∑长链-∑短链=∑交点间距-∑校正值
43.横断面:指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由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
44.横断面设计线:由设计人员根据道路类型、等级交通量、交通组成、设计车速等确定。
45.横断面地面线:是表征地面起伏变化的线,通过现场实测或由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相片、数字地面模型等途径获得。
46.高速、一级公路的整体式断面组成:车道、中间带、路肩。
47.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划分: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48.道路断面形式特点:(1)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车辆混合行驶对交通安全不利。
(2)双幅路:将对向行驶车辆分开,减少对向行车干扰,日高车速。
(3)三幅路: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
(4)四幅路:对安全和车速较三幅路更为有利,但占地更多,造价更高。
49.路肩作用: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供紧急情况下临时停车、为行车提供侧向宽度,保证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宽度足够时可作为应急救援通道、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使用。
50.路拱作用:利于路面横向排水。
51.中间带作用:(1)分割上下行车流,防止车辆驶入对向车道,减少道路交通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2)可作为设置道路标志和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也可作行人过街的安全岛(3)一定宽度的中间带种植花草灌木或设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灯炫目,还可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4)设于中央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能引导驾驶员视线,增加行车侧向余宽,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2.中间带开口端形状:半圆形、弹头形。
53.非机动车道设计原则:宁宽勿窄。
54.平曲线超高:为抵消或减小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形式。
55.路侧防护设施:包括护栏、方庄店、车载缓冲装置和各种连接过渡、端头等。
56.爬坡车道: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上坡方向右侧增设的供载重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57避险车道:在长坡路段正线行车道下坡方向右侧为失控车辆增设的专用车道。
58.评价汽车制动性的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59.行车视距分类: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前三种属于对向行驶,前三种中会车视距最长,只要保证会车视距,其余两种均可保障)
60.各级道路对视距要求:高速、一级道路采用停车视距,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
61.土石方数量计算:一般采用断面法,计算公式为V=1/2(F1+F2)L,其中V是土石方数量,F1、F2为相邻两断面的面积,L为相邻断面的距离。
62.土石方调配平衡公式:(1)挖方+借方=填方+弃方(2)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借方=填方(3)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弃方=挖方
63.经济运距:是确定借土或调运的界限和距离。
64.选线的步骤:(1)路线走向选择(2)路线走廊带选择(3)确定路线具体位置
65.平原区选线要点:(1)地形对路线的限制不大,路线的基本线形应该是短捷、顺直,转角应控制得当,曲线长度搭配均匀平纵指标均衡,当采用较小指标时,应注意线形的渐变过渡,避免采用长直线。(2)路线应尽可能采用较高的平纵面技术指标。(3)公路选线、定线应针对路线沿线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的区域性之,分别采取形影的环境保护措施。(4)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5)路线平面位置的布设应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地方路网功能的发挥(6)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关系(7)在河网区布线时,应根据灌溉渠、排涝渠和自然沟、河的组成及其比降小、流速缓慢的特点,对河网进行归纳整理,分清主次关系,合理布设路线位置。(8)合理确定被交叉道路的交叉形式(9)路线与各种管网线相交或平行时,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净空。(10)路线宜采用大半径平曲线绕避障碍,保证路线顺直流畅。
66.沿河线解决的问题:河岸选择、高度选择、桥位选择。
67.沿河线按路线高度与设计洪水位的关系分为高线和低线两种,低线指高出设计水位不多,路基临水一侧边坡常受洪水威胁的路线,高线多用在利用打断较高台地,或傍山临河低线易被积雪掩埋以及为避让及安居工程而提高线位等情况。在安全的前提现宁低勿高。
68.桥位的分类:根据路线和河流的关系分为跨支流和跨主流两类。跨支流桥为一般属于局部方案,跨主流桥位选择多属于路线布局问题。
69.垭口位置选择:西在基本符合路线走向前提下,先考虑高差较小,展线降坡后能与山下控制点顺直连接的方案,在考虑稍微偏离路线防线,但接线较顺,且不过于增长里程的其他垭口方案。
70.垭口高程选择:一般应选择标高较低的垭口,如积雪、结冰不太严重,对基本符合路线走向,展线条件较好,接口较顺,地质条件较好的垭口,即使稍高也不应放弃。
71.过岭方式:浅挖低填、深挖垭口、隧道穿越。
72.展线方式:自然展线、回头展线、螺旋展线(一般多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隧道跨线)
73.山脊线布局解决的问题:控制垭口选择、侧坡选择、试坡布线。
74.丘陵区路线特点:局部方案多,且为充分适应地形,路线纵断面有起伏,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
75.丘陵区路线布设方式:平坦地带走直线,较陡横坡地带走匀坡线,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76.定线按工作对象不同分为:纸上定线、现场定线、航测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