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阶段应重点考虑的几个要点
摘要:分析了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涉及的诸多相关因素,提出了城市道路设计阶段应重点考虑的几个要点并加以剖析。
一、前言
城市道路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它的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不仅提供交通服务功能,而且提供各类市政公用管线布置空间。城市发展目标是明确的,为实现发展目标,城市一般都有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以及道路、排水、防洪等专项规划,设计应在规划基础上,综合考虑与道路有关的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航道、河道、航空、管线、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绿化景观等技术规定,合理确定道路路线设计方案。
线形设计是道路设计方案的核心,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置、远近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并应综合协调各种关联工程的关系,按照顾发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妥善处理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布局,合理确定路线方案。
二、设计要点
1.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应贯穿道路设计的全过程,做好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工作内容。总体设计强调项目的系统性、全面性,设计人员应按各阶段设计方案的要求,协调本项目与外部项目、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外关系,处理道路与桥梁、隧道、管线、交通设施、照明、绿化景观等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本项目的工程范围、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道路形式、横断面布置和总体设计方案,提出外部关联工程的衔接条件、设置要求、设计界面、配套接口、会签认可、有关部门确认等内容,以便形成适合、可行的设计方案,满足城市道路“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2.横断面设计
影响城市道路横断面型式与组成部分宽度的因素很多,如交通量、车辆类型与组成、设计速度、城市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排除地面水的方法、地面结构物的位置等,应综合各因素后确定。
单幅路灵活性较强,城市支路和旧城区道路使用较多;双幅路可减少对向机动车相互之间干扰,对绿化、照明、管线敷设也较有利;三幅路实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可避免混行交通的干扰,保障行车安全,提高机动车的行车速度;四幅路较适于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四幅路的特点是车辆分向和分流行驶,不受沿线车流的干扰。
快速公交专用机动车道宽度一般为3.5米,设物理分隔时若两侧路缘带最小宽度按0.25米计算,其总宽度最小为4米。非机动车道主要供自行车、三轮车等行驶,非机动车道宽度系根据非机动车外形尺寸及车辆横向净距(三轮车为0.659米)计算而得的。
3.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平面设计中最难掌握的无非是平曲线设计。路线转角处应设置平曲线。完整的平曲线包括一个圆曲线和两个缓和曲线,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如曲线过短,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时变动频繁,在高速行驶时感到危险,加上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过大,使乘客感到不舒服。因此必须确定不同半径与设计速度条件下的平曲线最小长度。当受现状道路红线或建筑物控制,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路线转角位于交叉口范围内时,可不设置圆曲线,但应保证交叉口范围直行车道的连续、顺直。日本公路技术标准的解说与运用中认为,汽车通过平曲线的时间6s较为合适;汽车通过平曲线中间的一段圆曲线的时间3s较为合适。圆曲线最小半径是以车辆在曲线上能安全又顺适地行驶为条件确定的,即车辆行驶在曲线部分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等横向不超过轮胎与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车辆从直线段驶入圆曲线或从圆曲线驶入直线段,由大半径圆曲线驶入小半径圆曲线或由小半径圆曲线驶入大半径圆曲线,为了缓和行车方向和离心力的突变,确保行车的舒适和安全,在直线和曲线间或半径相差悬殊的圆曲线之间需设置符合车辆转向行驶轨迹和离心力渐变的缓和曲线。
对于速度小于40km/h的支路,对其设置缓和曲线不做要求。
4.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受道路网规划控制高程、道路净空、沿街建筑高程、地下管线布置、沿线地面排水等因素的控制,应综合考虑各控制条件,兼顾汽车营运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旧路改建应做到宁填勿挖,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地下管线覆土要求。
为保证车辆能以适当的车速在道路上安全行驶,即上坡时顺利,下坡时不致发生危险的纵坡最大限制值为最大纵坡度。设计最大纵坡应考虑各种机动车辆的动力性能、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地形条件等选用规范中最大纵坡度一般值。道路最小纵坡应能保证排水和防止管道淤塞所需要的最小纵坡。其值为0.3%。如遇特殊困难,纵坡必须小于0.3%时,则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其他综合排水设施,保证路面排水顺畅。则对于坡长也有最大坡长和最小坡长的规定,在设计时也应重点考虑。
5.线形组合设计
道路是由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而组成的工程实体,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连系,任何一项都不应是单独的设计,而应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应根据设计车速、交通组成,结合地形条件,合理运用地形指标,对路线的平纵横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三、结束语
除了上述在道路设计上力求更科学合理外,设计时还要使道路更加人性化,更多地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新理念,让道路的使用者更加安全舒适,最大程度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