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最早是1997、1998年深圳帝王大厦应用起来的,但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仍在原地徘徊,钢结构设计教材,我都看不到是否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指出,目前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仍然在技术推广阶段,从结构到建筑远没实现。

  “我们现在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没有专业分工,低水平重复,可不能使这个行业从短缺的局面马上又过剩了。”韩爱兴说。

  他认为,目前这一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成本,而这主要是税收政策所导致的。“利润水平本来就低,我们可以借此联盟,探讨如何建立新的结算机制。”

  一名建筑企业内部人士认为,除了行业本身的技术提升以外,还需要其他相关行业的国产化。“我们原来用德国等的外墙涂料,但后来用了中国的,用了一年,涂料就都剥落下来了。”

  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强调,利用联盟,可以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通过不同层面的成员单位合作,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但她同时指出,如果在机制和体制上不破,光靠技术难以形成产业链。“房产、建设、建材三块分割,这是以往计划经济带来的局面,对产业现代化造成制约,仍需要在开发、设计、施工方面一体化方面下工夫。”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也认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行业不能拼价格,而是要有清楚的产业定位。“低端恶性竞争的粗放发展肯定是死路一条。”王晓齐说。

  在宝钢工程技术集团董事长蒋为民眼中,“市场规模小、基础薄弱”是行业的现状。“造价比普通建筑高出10%~20%,在同等承重条件下,用钢量大,且技术经验不足,原始成本高,加之现行政策和社会认知度的问题,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推广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