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建构城市的手段

  道路的出现是与农业耕作密切相关的,道路工程资料,其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人类社会早期城市和农田的同构性。

  汉语中,“里”有三重含义:它可以作为长度的度量单位,如“里程”;也可被理解为乡村,如“乡里”;第三重含义为城市,如“里坊”——古代中国的王城和圣田就是佐证。《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最早的路与城市的关系:“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古罗马也有类似的例证。罗马人以网格状的道路开垦农田,以类似尺度的街道网格建设城市。意大利威尼顿省的郊区至今仍在使用当年罗马人留下的引水渠和道路,这已经成为大地景观上鲜明的烙印。

  以标准的道路网格形式来营建城市,这种方式在近现代的新城规划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785年,在托马斯·杰斐逊的倡议下,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地网格划分法案》将36个方格街区所组成9.66km×9.66km的土地设为乡镇,每个街区为1.6km见方。但当规则的杰斐逊网格遇到不规则的景观元素后,网格需要根据河流等大型的自然结构而进行调整。

  美国建筑师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广亩城市”的概念。当时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赖特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将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他将“分散”定位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原则。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并沿公路兴建公共设施。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新城米尔顿-凯恩斯则代表了电信时代的“不相邻社区”,其基本道路由1km×1km的网格构成。米尔顿-凯恩斯的城市中心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心,而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网格城市,商业和社区服务中心均匀地分布在网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