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附属设计

  1避车洞

  (1)概念

  列车通过隧道时,北京市政公路施工,为保证洞内人员及维修设备安全,在隧道两侧边墙上交错均匀地修建了洞室,用于躲避列车,故称之为避车洞。

  根据避车洞室的大小,其分为大避车洞和小避车洞。

  大避车洞:存放维修设备与材料

  小避车洞:方便人员躲避列车

  (2)布置

  大避车洞布置

  铁路隧道附属设计

  1避车洞

  (1)概念

  列车通过隧道时,为保证洞内人员及维修设备安全,在隧道两侧边墙上交错均匀地修建了洞室,用于躲避列车,故称之为避车洞。

  根据避车洞室的大小,其分为大避车洞和小避车洞。

  大避车洞:存放维修设备与材料

  小避车洞:方便人员躲避列车

  (2)布置

  大避车洞布置

  砕石道床每侧每隔300m布置一个;

  整体道床每侧每隔420m布置一个;

  隧道长度在300-400m时,在隧道中间布置一个;

  隧道长度在300m以下可不布置大避车洞;

  注:隧道长度300m以下时,如果两端洞口接桥或路堑,当桥上无避车台或路堑两侧边沟外无平台时,应与隧道一并考虑布置大避车洞。

  小避车洞布置

  单线隧道每侧每隔60m布置一个小避车洞;

  双线隧道每侧每隔30m布置一个小避车洞;

  整体布置原则

  隧道内大、小避车洞应交错设置两侧边墙内,大避车洞之间设小避车洞;

  不得将避车洞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不同衬砌类型衔接处或变形缝处;

  隧道行人较多,或曲线半径小,视距较短时,小避车洞还可适当加密。

  (3)避车洞底部标高

  设置原则:便于维修小车和人员避入

  直线段且有人行道时避车洞底面与人行道顶面齐平;

  直线段无人行道时避车洞底面与道碴顶面(或侧沟盖板顶面)齐平,采用整体道床时,与道床面齐平;

  采用碎石道床的曲线段隧道上,在各种不同的超高值E时,线路内侧和外侧的避车洞底面低于内轨顶面的高度分别为h1及h2。

  (4)避车洞净空大小

  2电力与通讯设施

  (1)电缆槽

  电缆槽用混凝土浇筑,槽内铺以细砂做垫层,保护穿越隧道的照明、通讯、信号及电力等电缆。

  ①电缆槽在转折处,应以半径不小于1.2m的曲线联接,以免电缆弯曲而折断

  ②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需要设有电缆槽的同侧大避车洞内设置余长电缆槽

  (2)信号继电器和无人增音站洞

  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设置即可。

  3运营通风设施

  (1)自然通风

  利用洞内的自然风(由洞口间的温度差、大气压力差引起)和列车运行所引起的活塞风以达到通风的目的。

  优点:简单,节能

  缺点:隧道两洞口的高差较小,总的热度差不足,不能形成有效风速、风压;双向行车时活塞风效应受到影响。

  (2)机械通风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

  ①内燃机车牵引的单线隧道,长度2km以上宜设置

  ②电力机车牵引的单线隧道,长度8km以上宜设置(若行车密度较低、自然风条件较好可适当加长)

  ③双线隧道应根据行车密度、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选定设置机械通风的隧道长度和通风方式。

  对内燃机牵引的双线隧道,当隧道长度L(km)*行车密度N(对/d)大于等于100时,应设置机械通风。

  铁路隧道机械通风一般采用纵向式通风。

  概念:在通风的作用下使风流沿着隧道全长方向流动的通风方式。

  纵向式通风具体方式:

  洞口风道式通风

  喷嘴式通风

  射流式通风

  竖井、斜井式通风

  洞口道式通

  把通风机设置在隧道高洞口端处,通风道与隧道联通,当列车车尾一出洞口,立即开动通风机(抽风)。

  嘴式通

  适于列车运行密度大且不太长的隧道

  它在隧道洞门衬砌上方一汇集新鲜空气的气室,开动通风机则洞外新鲜空气被压送到气室,积聚到一定压力时油喷咀以高速和极小的交角喷进隧道内,形成稳定风流。

  缺点:结构复杂,施工工艺高,维修不便,设备效率不高

  射流式机通

  特点:体积小;风向大;可逆向;费用低;噪声大。

  布置方式:沿纵向每100-150等距布置;集中布置在洞口

  井、斜井式通

  机械通风所需动力与隧道长度的立方成正比,因此在长隧道中,常常设置竖井进行分段通风。竖井用于排气,有烟囱作用,效果良好。

  ①双向交通的隧道,因新风是从两侧洞口进入,竖井宜设于中间。

  ②单向交通时,由于新风主要自入口一侧进入,竖井应靠近出口设置。

  公路隧道附属结构

  1紧急停车带

  目前,我国参照PLARC推荐值,规定2km以上隧道必须设置宽2.5m,长25-40的紧急停车带,间隔750m。

  2横洞和预留洞室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

  行车方向分离的双洞公路隧道,当长度超过400m时宜设置行人横洞,长度超过800m宜设置行车横洞。500m以上的高速公路隧道和一级公路隧道宜设置专用消防器材洞室。

  3运营通风设施

  (1)通风方式分类

  (2)机械通风的设置规定

  (3)通风方式

  纵向射流式通风:

  基本原理:同铁路隧道纵向射流通风

  风机设置:在同一个断面上设置一至两台风机,风机的纵向间距为70m左右,风机距洞口的距离可长些,可取100m。

  适用条件:双向交通时可用于长度1km以下的隧道;单向交通时可用于2km左右的隧道。

  带竖井的纵向式通风:

  在长大隧道中,竖井用于排气时,起到了烟囱的作用,效果很好。

  半横向式通

  它将新鲜空气经送风道直接吹向汽车的排气孔高度附近,直接稀释排气,污染空气在隧道上部扩散,经过两端洞门排出洞外。

  全横向式通

  它的特点是风在隧道的横断面方向流动,一般不发生纵向流动,因此有害气体的浓度在隧道轴线方向的分布均匀。该通风方式有利于防止火灾蔓延和处理烟雾。

  混合式通

  一般仅限公路隧道,根据隧道的具体条件和需要,由竖井与各种通风方式组合成为最合理的通风系统。

  (4)隧道类型与通风方式选择

  水底隧道——全横向式通风

  城市隧道——全横向式和半横向式

  山岭隧道——纵向式通风和半横向式

  (5)通风风速与交通条件

  ①通风风速的要求

  单向交通隧道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0m/s,特殊情况可取12m/s;

  双向交通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8m/s;人行混合通行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7m/s;

  ②交通条件的影响

  单向交通时,车速越大,大型车比例越高,车道的平均截面积与隧道的过风面积的比值越小,活塞作用越显著;

  双向交通时风流效果互为抵消,几乎无活塞作用;

  (6)通风设计标准

  气体检测浓度单位ppm: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及ppm。

  4运营照明设施

  (1)隧道运营的视觉问题

  黑(白)洞效应

  适应滞后现象

  隧道烟雾能见度低

  出洞口眩光

  (2)隧道照明规定

  公路隧道中长度超过100m的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隧道设置昼夜不断的照明,对于能通视、交通量较小、行人密度不大的短隧道可不设白天的照明。

  (3)照明设置区段划分

  洞口接近段:

  在洞口前,从注视点到适应点之间的一段道路,在照明上称为接近段。司机开始注视致点称为注视点。继续接近洞口时,司机视野中外界景物会逐渐减少,当行驶至某位置时,外界景物会全部消失,在司机眼前看到的仅洞口,这时距洞口的距离约为10m,这点称为适应点。

  入口段:

  指进入隧道洞口的第一段,如设置了遮阳棚等光过渡建筑,则其入口为该段的开始点。

  渡段:

  介于入口段和中间段之间的区段。其任务是解决从入口段的高亮度到中间段的低亮度之间的剧烈变化(可差数十倍)给司机造成的不适应现象,使之能有充分的适应时间。

  段:

  也称基本短,此时司机已适应洞内光线。

  出口段:

  单向交通隧道中,应设置出口段照明,以便缓和白洞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双向交通隧道中,无出口段照明。

  (5)接近段的减光建筑与减光措施

  减光建筑:遮阳棚与遮光格栅

  减光措施:在路基两侧种植常青树;采用削竹式洞门形式;大幅坡面绿化;采用冷色调,反射率小于0.17。

  隧道防排水设施

  1隧道治水原则与设施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一般规定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

  (2)治水原则与措施

  防:防水混凝土;防水层(内贴、外贴)

  排:暗管;忙沟

  截:截水天沟;裂缝堵塞

  堵:注浆

  2隧道内排水建筑物

  (1)排水沟

  铁路隧道沟底纵坡与线路纵坡一致,一般不得小于3%,横向排水坡不应小于2%。

  公路隧道沟底纵坡与线路纵坡一致,一般不得小于0.5%,横向排水坡不应小于1%。

  (2)盲沟

  盲沟的作用是在衬砌与围岩间通过水通道,并使之汇入泄水孔,主要用于引导较为集中的局部渗透水。

  砕石道床每侧每隔300m布置一个;

  整体道床每侧每隔420m布置一个;

  隧道长度在300-400m时,在隧道中间布置一个;

  隧道长度在300m以下可不布置大避车洞;

  注:隧道长度300m以下时,如果两端洞口接桥或路堑,当桥上无避车台或路堑两侧边沟外无平台时,应与隧道一并考虑布置大避车洞。

  小避车洞布置

  单线隧道每侧每隔60m布置一个小避车洞;

  双线隧道每侧每隔30m布置一个小避车洞;

  整体布置原则

  隧道内大、小避车洞应交错设置两侧边墙内,大避车洞之间设小避车洞;

  不得将避车洞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不同衬砌类型衔接处或变形缝处;

  隧道行人较多,或曲线半径小,视距较短时,小避车洞还可适当加密。

  (3)避车洞底部标高

  设置原则:便于维修小车和人员避入

  直线段且有人行道时避车洞底面与人行道顶面齐平;

  直线段无人行道时避车洞底面与道碴顶面(或侧沟盖板顶面)齐平,采用整体道床时,与道床面齐平;

  采用碎石道床的曲线段隧道上,在各种不同的超高值E时,线路内侧和外侧的避车洞底面低于内轨顶面的高度分别为h1及h2。

  (4)避车洞净空大小

  2电力与通讯设施

  (1)电缆槽

  电缆槽用混凝土浇筑,槽内铺以细砂做垫层,保护穿越隧道的照明、通讯、信号及电力等电缆。

  ①电缆槽在转折处,应以半径不小于1.2m的曲线联接,以免电缆弯曲而折断

  ②隧道长度大于500m时,需要设有电缆槽的同侧大避车洞内设置余长电缆槽

  (2)信号继电器和无人增音站洞

  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设置即可。

  3运营通风设施

  (1)自然通风

  利用洞内的自然风(由洞口间的温度差、大气压力差引起)和列车运行所引起的活塞风以达到通风的目的。

  优点:简单,节能

  缺点:隧道两洞口的高差较小,总的热度差不足,不能形成有效风速、风压;双向行车时活塞风效应受到影响。

  (2)机械通风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

  ①内燃机车牵引的单线隧道,长度2km以上宜设置

  ②电力机车牵引的单线隧道,长度8km以上宜设置(若行车密度较低、自然风条件较好可适当加长)

  ③双线隧道应根据行车密度、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选定设置机械通风的隧道长度和通风方式。

  对内燃机牵引的双线隧道,当隧道长度L(km)*行车密度N(对/d)大于等于100时,应设置机械通风。

  铁路隧道机械通风一般采用纵向式通风。

  概念:在通风的作用下使风流沿着隧道全长方向流动的通风方式。

  纵向式通风具体方式:

  洞口风道式通风

  喷嘴式通风

  射流式通风

  竖井、斜井式通风

  洞口道式通

  把通风机设置在隧道高洞口端处,通风道与隧道联通,当列车车尾一出洞口,立即开动通风机(抽风)。

  嘴式通

  适于列车运行密度大且不太长的隧道

  它在隧道洞门衬砌上方一汇集新鲜空气的气室,开动通风机则洞外新鲜空气被压送到气室,积聚到一定压力时油喷咀以高速和极小的交角喷进隧道内,形成稳定风流。

  缺点:结构复杂,施工工艺高,维修不便,设备效率不高

  射流式机通

  特点:体积小;风向大;可逆向;费用低;噪声大。

  布置方式:沿纵向每100-150等距布置;集中布置在洞口

  井、斜井式通

  机械通风所需动力与隧道长度的立方成正比,因此在长隧道中,常常设置竖井进行分段通风。竖井用于排气,有烟囱作用,效果良好。

  ①双向交通的隧道,因新风是从两侧洞口进入,竖井宜设于中间。

  ②单向交通时,由于新风主要自入口一侧进入,竖井应靠近出口设置。

  公路隧道附属结构

  1紧急停车带

  目前,我国参照PLARC推荐值,规定2km以上隧道必须设置宽2.5m,长25-40的紧急停车带,间隔750m。

  2横洞和预留洞室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

  行车方向分离的双洞公路隧道,当长度超过400m时宜设置行人横洞,长度超过800m宜设置行车横洞。500m以上的高速公路隧道和一级公路隧道宜设置专用消防器材洞室。

  3运营通风设施

  (1)通风方式分类

  (2)机械通风的设置规定

  (3)通风方式

  纵向射流式通风:

  基本原理:同铁路隧道纵向射流通风

  风机设置:在同一个断面上设置一至两台风机,风机的纵向间距为70m左右,风机距洞口的距离可长些,可取100m。

  适用条件:双向交通时可用于长度1km以下的隧道;单向交通时可用于2km左右的隧道。

  带竖井的纵向式通风:

  在长大隧道中,竖井用于排气时,起到了烟囱的作用,效果很好。

  半横向式通

  它将新鲜空气经送风道直接吹向汽车的排气孔高度附近,直接稀释排气,污染空气在隧道上部扩散,经过两端洞门排出洞外。

  全横向式通

  它的特点是风在隧道的横断面方向流动,一般不发生纵向流动,因此有害气体的浓度在隧道轴线方向的分布均匀。该通风方式有利于防止火灾蔓延和处理烟雾。

  混合式通

  一般仅限公路隧道,根据隧道的具体条件和需要,由竖井与各种通风方式组合成为最合理的通风系统。

  (4)隧道类型与通风方式选择

  水底隧道——全横向式通风

  城市隧道——全横向式和半横向式

  山岭隧道——纵向式通风和半横向式

  (5)通风风速与交通条件

  ①通风风速的要求

  单向交通隧道设计风速不宜大于10m/s,特殊情况可取12m/s;

  双向交通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8m/s;人行混合通行的隧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7m/s;

  ②交通条件的影响

  单向交通时,车速越大,大型车比例越高,车道的平均截面积与隧道的过风面积的比值越小,活塞作用越显著;

  双向交通时风流效果互为抵消,几乎无活塞作用;

  (6)通风设计标准

  气体检测浓度单位ppm: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及ppm。

  4运营照明设施

  (1)隧道运营的视觉问题

  黑(白)洞效应

  适应滞后现象

  隧道烟雾能见度低

  出洞口眩光

  (2)隧道照明规定

  公路隧道中长度超过100m的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隧道设置昼夜不断的照明,对于能通视、交通量较小、行人密度不大的短隧道可不设白天的照明。

  (3)照明设置区段划分

  洞口接近段:

  在洞口前,从注视点到适应点之间的一段道路,在照明上称为接近段。司机开始注视致点称为注视点。继续接近洞口时,司机视野中外界景物会逐渐减少,当行驶至某位置时,外界景物会全部消失,在司机眼前看到的仅洞口,这时距洞口的距离约为10m,这点称为适应点。

  入口段:

  指进入隧道洞口的第一段,如设置了遮阳棚等光过渡建筑,则其入口为该段的开始点。

  渡段:

  介于入口段和中间段之间的区段。其任务是解决从入口段的高亮度到中间段的低亮度之间的剧烈变化(可差数十倍)给司机造成的不适应现象,使之能有充分的适应时间。

  段:

  也称基本短,此时司机已适应洞内光线。

  出口段:

  单向交通隧道中,应设置出口段照明,以便缓和白洞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双向交通隧道中,无出口段照明。

  (5)接近段的减光建筑与减光措施

  减光建筑:遮阳棚与遮光格栅

  减光措施:在路基两侧种植常青树;采用削竹式洞门形式;大幅坡面绿化;采用冷色调,反射率小于0.17。

  隧道防排水设施

  1隧道治水原则与设施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一般规定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运营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隧道防排水设计应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洞内外应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

  (2)治水原则与措施

  防:防水混凝土;防水层(内贴、外贴)

  排:暗管;忙沟

  截:截水天沟;裂缝堵塞

  堵:注浆

  2隧道内排水建筑物

  (1)排水沟

  铁路隧道沟底纵坡与线路纵坡一致,一般不得小于3%,横向排水坡不应小于2%。

  公路隧道沟底纵坡与线路纵坡一致,一般不得小于0.5%,横向排水坡不应小于1%。

  (2)盲沟

  盲沟的作用是在衬砌与围岩间通过水通道,并使之汇入泄水孔,主要用于引导较为集中的局部渗透水。